中医养生的核心——精神内守

来源 :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发布时间 :2015-03-31

       过劳成疾,花季早衰,甚至是英年早逝,多少令人痛惜的故事啊?! 说起健康地重要性,养生的道理、方法大家都知道,多少人能做到呢?为什么又做不到呢?中医“精神内守”为你提供一个养生理念和方法。
       中医养生是把人放到大自然的整体中,研究人与自然、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健康规律。“精神内守”是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内容,主要是强调心理、心态的自我管理对延年益寿的重要意义。出自《黄帝内经》:“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,皆谓之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?”。即对外强调避免接触各种致病因素,对内强调保养精神对养生防病的重要作用,“精神内守”具体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。

       第一个方面是“用神有度”“以静养神”, 强调要有追求、要做事,但不要使自己太过疲劳。以“自身健康地存在”为基本点,适可而止,知足常乐。“高下不相慕”,不要盲目攀比,伤透了脑筋、枉费心机、劳神过度,使机体与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。“节欲守神“,驾驭、控制、管理好自己的欲望,平静而有序地处理各种事物, 达到以恬静、愉悦的心态对待外部环境事物变化的境界,这点对于中老年人尤为重要,不妨“糊涂”一点,心静一点。

       第二个方面是“以专养神”。人生路上有许多选择,不要惧怕抉择,不能逃避选择,也不能在纷杂的选择中彷徨苦闷。《黄帝内经》指出养好精神,要做到“恬淡虚无”、“志闲而少欲” ,不是主张碌碌无为,消极平庸,是“少欲”不是无欲,也不是欲望无穷,即强调聚精会神,专心致志,自然“嗜欲不能劳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”,经得住各种诱惑,“神无营于众物”,“专一精神,心无他劳”,不分神就不会劳神过度,就能保持身心健康。“以专养神”为主动管理,“以专养神”与”以静养神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。


       第三个方面是“以仁养神”。   《黄帝内经》对个体心理一社会的关系,有相当深人的认识,在如何调控、应对社会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方面,提出了三种方式:第一种是“去世离俗”,即藏形隐迹,避离社会矛盾的纷扰;第二种是:“适嗜欲于世俗之间,无患噢之心”,即随遇皆安,适应社会环境。并要“行不欲离于世,举不欲观于俗”,即虽融合于世俗,但还有自身所要坚持的原则;第三种是:“乐其俗”,对所处社会环境,包括精神、文化的社会环境以仁爱之心去包容,认同,欣赏。这种融于世俗的社会心理观,对于减少心理冲突,做到“内无思想之患”,“德全不危“,有利于达到“精神不散”、 “精神内守”的目的。

        总之,思想观念决定我们的养生行为,养生先要养心、养神。

分享到
Baidu
map